新闻动态

鲲城课程 > 课改前沿 >

学子美文|管馨:梧桐林感怀

发布日期:2017-04-17 03:41:54

 
题记:管馨是潍坊滨海国际学校九年级二班的一名中学生,她学习认真、成绩优异,且酷爱文学、善于思考、长于写作,有很强的观察事物的能力,其所观所思所想,时常倾洒于笔尖。现于她笔尖下花团锦簇中撷一枝芬芳与大家共赏。

梧桐林感怀


 
无人知晓,那片梧桐林子在这个北方小城的角落里暗自蓬勃了多少年。
 于是闲暇时回到小城,有空便去林中静读张爱玲。梧桐林似是我的故人,安静而富有生机。
  我欣赏这里的梧桐,很特别。像是小城中默默的朴素的女子。没有窈窕的身段和姣好的面容,也没有什么江南蜀绣的霞帔。只是一身粗布绿萝的衣裳,从春穿到秋,不知在村东南的河水里洗了多少遍,至秋末,已经是发白泛黄。北方小城的梧桐总是沾了一身的烟火气,但偏偏不显俗气。雨打芭蕉落闲庭是江南的韵事,而北方,也有夤夜雨中听梧桐的雅兴。雨打梧桐,便是素手调弦琴。瓢泼大雨,是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;斜风细雨,又是隔叶莺声,似学秦娥唱,脉脉荷
花,泪脸红相向。恰如李清照云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”。
梧桐叶五钱,水煎服,便是一道祛风湿骨痛的好方子。它有祛风除湿、解毒消肿和降血压的效用。总是有老的少的去采撷梧桐叶,半是为了它能治病,或者又是为了夹在书本里,沉落着日渐遗落的时光和青春懵懂的心事。也总有农民荷锄归来穿过那片梧桐林子,或是歇一歇脚,大声唱着祖祖辈辈唱下来的不知名的歌谣。夕阳红中泛着金,村里的房子升起炊烟,在林中捉迷藏的小孩子,都咿咿呀呀的迎着夕照跑回家。


 
然而,时隔不久当我再次回到那里时,梧桐林消失了。那样的突然。甚至没来得及道别。取而代之的,是机械的轰鸣和即将修成的公路和采石场。转眼间沙石纷飞,空气中不再是夹杂着湿润好闻的柔软,而是格外的干涩刺鼻。这里终有一日会被开采殆尽,然后废弃,然后荒芜。而我面对这一切,显得格外的无所适从。仿佛哪一座城都逃不过这样悲惨而可笑的“命运”。而这片梧桐只是万千当中的一粒再细微不过的缩影。矿产、水、森林……人肆无忌惮的向大自然一再索取,利用完毕之后立马扔下走人,留下满目的疮痍。
但是短时间内,人尝到了甜头。一味的索取换来的是飞速增长的GDP和无数高大写字楼的建起。夜幕降临,霓虹在整个城市上空隐隐浮动。无数的私家车堵出了几公里,好不壮观。
 然而大自然,一味忍让终无果。终于,它开始了反击。
   从什么时候起,人们出门要带上一次性的口罩,来来往往,匆匆忙忙;什么时候起,沙尘暴逼近了一寸又一寸,漫天的黄沙过后是一层层的灰尘;从什么时候起,水资源开始告急,无数的江河湖泊干涸,或是难逃“被排污”的命运……而在这些背后,多少人打着“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”“我一个人节约有什么用”的“看上去挺有道理”的旗号,继续索取和浪费。炎黄子孙磕磕绊绊历史浮沉几千年,饱含沧桑和智慧。是否就真的想不通“珍惜”二字呢?

 
终于,我们终于是意识到了。我们开始忏悔,开始反思,开始行动。我们不应该只是泛泛而谈,小到是随手关掉水龙头这样入微的细节,大到对资源节制的开采与利用,都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歉疚和保护,更是对中国、对民族的未来的托举。
  而不知何时,才能再见到那片角落中默默蓬勃的梧桐,再见到那位朴素的小城女子,再静读一次张爱玲,再听一次夤夜里雨落梧桐的素手调弦琴。
 
附:小小文学家介绍:
管馨者,鲁之潍坊人也,年十五,就读于北师大滨海国际学校。父辈以竹之刚毅、馨之德昭为望,故名之。
自幼好读书,每自闲暇而手不释卷。慕青莲之豪放,欣容若之哀婉。志在阅遍百家经,以往圣德训律己,继往而开来。无拔萃之长,无昭世之德,每日自省以修己过。常思幸为天下之客,故不可枉费年华。如屈原之语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