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sfc / 名师风采

把学生放在学校中央 把老师放在心上


 

名师言说|孙桂香:用音符谱写美丽人生

        编者按:潍坊滨海国际学校第一期《名师讲坛》,孙桂香老师是第一位登台作教学演讲者,她是山东省特级教师、荣获了首届“潍坊市学科育人示范标兵”。在演讲中,她真情回顾了自己近33年的从教经历、职业精神及工作态度,详细介绍了个人总结提炼而成的“五步”特色教学法,以及她对艺术特长生培养的心得、感悟和宝贵经验,充分展示了她一直以来所坚持、所追求的素养教育,从音乐教学这个领域为聆听者打开了一扇窗,让艺术素养的清风扑面而来、沁人心脾。现将孙桂香老师的演讲原文刊发如下,与大家共享:

       大家好!寒假后第一次与大家见面,首先给大家鞠个躬拜个年。祝大家鸡年大吉,幸福安康!作为教育者,我常想,我们必须经常地一边感恩一边反思,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我们?就像李清洙校长说的,是单位给了我们工作,工作给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同事给予了支持帮助,学生给予了配合,领导给予了发展提升的舞台。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走过了33个春夏秋冬。三尺讲台历练意志情操,一寸粉笔抒写清贫淡泊。

      我1984年参加工作,在农村学校当过18年的民办教师,期间,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8年。91年,调入初中任教,成了一名专职的音乐老师。98年,从寿光调入滨海一中,教着全校的音乐课。01年后,承担着七、八年级音乐和九年级音乐特长生的教学,每周20多节课,并负责艺体部的管理及社团、合唱队、 舞蹈队的组织排练、参赛汇演。去年8月,调入滨海国际学校。

       在我的人生字典里,没有寒暑假更没有周末,所有的假期都服从工作需要。每天奋斗在教学岗位上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可我依然乐此不疲。面向全体学生,挖掘、引导、培养文艺骨干,让学生学乐有感、学乐有悟,在他们的心灵种下一颗真、善、美的健康种子,鼓励带领学生参加艺术比赛活动,提升学生的才艺技能,陶冶艺术情操。据粗略统计,所教学生获全国、省、市级金、银、铜奖达600多人次。其中,2010、2013、2014年,我编创的诵读节目《中华魂》、《永远的丰碑》、《走复兴路,圆中国梦》均获得潍坊市第一名,并代表潍坊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决赛,分别获得一、二等奖,并两次作为压轴节目参加了颁奖晚会;2014年,2015年,原创小品《家访》、课本剧《小可爱宿舍》获得了山东省中小学生戏剧大赛二等奖;2013年,辅导的二重唱获山东省中小学生首届声乐比赛银奖;在全国“星星火炬”青少年才艺(声乐)大赛中,两名同学荣获金奖,参加市、区级各种各样的比赛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   结果简单,但过程艰辛。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,一般都是利用节假日、星期天排练节目,越节假日越忙,忙得脚不沾地、焦头烂额。平时天天在思考过完这个节日,下一个节日该排练什么?每天都在筹划着、准备着、忙碌着。平时搞活动太累了,只能依靠大剂量的药物来保护嗓子、维持身体。尽管过程又苦又累,收获的却是苦尽的甘甜。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,学校给予了我比物质奖励更高的精神奖赏,那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与认同。

       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:“热爱并不是轻松的评语,它意味着给予和奉献。”是的,干工作就要舍得付出,乐于奉献。奉献不仅仅指几次加班、几次创新,而是一种主动的行为,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。敬业就是用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,忠于职守,尽职尽责。为了工作我们要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,为了工作甚至忽视了亲情和友情,为了工作拖着带病的身体于不顾而忘我投入的表现。相信这样的事例在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身上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老师们,我们就是要有这种精神,以工作为重心,以事业为核心,以德立身,以身立教。从点滴做起,从小事做起,行为方正,执着坚守。这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,却是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,使自己走过的每段路都能印下足迹,都能折射出生命的价值。

 

       每个学生都有才,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;让每位学生都成才,这是教育的真谛。十几年来,我一直承担着毕业班音乐特长生的教学。说是特长生,实际上是一些学习主动性差、行为习惯不规范的学困生。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我觉得思想上的引导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关键得多。我尝试了多种教育方法。实践证明,专挑学生的毛病只会越来越糟;若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真、善、美的闪光点上,将会变得越来越好。我对他们说:“人生的路有千万条,学习差并不是没有路可走,你的同学是学习上的佼佼者,你可能是音乐上的佼佼者;在我的眼里,你跟他们同样优秀”。我利用名人与音乐、趣闻轶事加以引导,如音乐家贝多芬,大部分的作品是在28岁耳疾之后创作的;郭沫若在学生时代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,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……告诫他们,成功并不那么容易,必定要经受挫折,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;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,而是靠汗水赢得掌声。我还抓住他们喜欢流行音乐这一点,教他们唱励志歌曲,如《爱拼才会赢》、《阳光总在风雨后》等。对他们我采用迂回战术:用“良言”滋润心田;不向家长告状;设置“宣誓栏”;邀请上一级优秀特长生返校作现身说法,不失时机专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。这些学生都是班里的学困生,缺乏恒心,学不了几天就半途而废。我几乎天天穿梭于家长与学生之间,家访、打电话,面对面,心交心,不离不弃,艰难的过程无法言表。因为我知道挽救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,这不仅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,还关系到一个家庭、乃至社会。这种笑中有泪、苦中有甜的教学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,辅导的音乐特长生升学率均居开发区第一名。即使专业没过关的学生,也帮他们克服了自卑,找回了自尊,树立了自信。我觉得:教学不是为了拿名次,关键是因材施教,培养学生成人成才。其实,成功就是一场又一场看似无望的坚持。熬得住,出众,熬不过,出局。每一年专业考试结束,学生们都会给我惊喜与感动。当一条条承载祝福的短信,一张张别出心裁的感恩贺卡飘然而至的时候,我感觉当老师真好!学生的爱戴、家长的信任是给我的最丰厚的回报,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。曾经磨人的苦、生气的泪、一切艰辛都已烟消云散,唤来的又是旭日东升的明天。我觉得音乐是释放学生特殊潜力的神奇工具,他们在音乐上获得成功的最明显的益处是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,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路,能乘着歌声的翅膀开启美好的人生。我清楚的记得2010年我评选山东省特级教师和去年参加职称面试答辩时,评委都问及到同一个问题:你怎么对待学困生?可见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!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,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学困生,我们应该怎么办?“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”。这首诗大家一定很熟悉,就是说孩子,是慢慢养大的,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。需要我们细腻的呵护。很多时候,慢养,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孩子。在米兰?昆德拉的作品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欲为大树,莫与草争中写道:高明的园艺师,不是能把任何树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而是尊重每一颗树的天性,让枝叶得到最合适的发挥。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内生力量,若枝头一长出来就把它剪掉,就好像“让一个有抱负有发挥的人刚一开口就闭嘴”一样,会让他无所适从。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,所以我们应树立“只有差异,没有差生”的教育观,扎实开展差异化教育,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化诊断,根据诊断结果设定差异化培养目标,开设差异化课程,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实行差异化评价,让每个学生的个性、优势得到充分发展。相信大树可以参天,小草也能成绿。

       把爱伸向被遗忘的角落,用温暖的手去抚慰那不被注意的心,为孩子拨开心头的乌云,给孩子送去明媚的阳光,这才是真正的爱。几年来,我写了数篇关爱学困生的文章,呼吁教育者对待学困生要注重手段和技巧,学会揣摩学生的心态,让他们各展其长。如《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》、《迟开的,也是花》等。爱是个永恒的话题。爱源于高尚的师德,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,德高才能为师,身正才能育人。

 


 

       有人认为,音乐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是无足轻重的边缘科目。但我认为,音乐不是教育的点缀,而是提高成绩、培养习惯、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和人生的重要方法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本着“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石,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找准兴趣点、生长点”的原则,我潜心研究,努力改进教学模式。面对学生“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”的这一现状,我琢磨出了“流行”引路学音乐五步教学法,就是让学生在“流行”歌曲的引领下,把审美的目光从音乐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美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,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音乐、创造音乐,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。这一教法深得学生喜欢。去年又开发了“让育人的‘花儿’在音乐教学中绽放”新的教学法。历经一年的考核、评审荣获了潍坊市首届“学科育人示范标兵”称号。以下是几点育人心得与大家共勉。

——优美的歌曲就是育人的种子,可以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

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感受、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,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。以前,为了活跃课堂气氛,我很注重音乐游戏环节,不自觉地淡化了“唱歌”教学,导致乐曲的旋律美、歌词的语言美、音响的意境美、表达的情感美等,学生们体验甚微。现在,教学生学唱歌,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聆听,与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,在共鸣中陶冶性情,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。实践证明,学歌曲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,也是“唱会歌—唱好歌—会唱歌”的过程。

——生动的教学就是育人的节拍,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

音乐律动最能体现学生活泼、好动的天性,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,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,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。比如,学唱《什么结子高又高》即兴编创歌词环节时,我一改以往的语言陈述而是唱着问:“哎……什么地方山最美?(广西桂林),什么人被称歌仙?(刘三姐)问答唱歌叫什么?(对歌)歌词怎么来创作?(即兴创作)。我唱着问,学生唱着答。这样,学生们不但体验到了对歌的形式,还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豁然开朗,创新思维被彻底打开了,一问一答、一唱一和,大家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创作中。实践证明,通过音乐游戏,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特色的热情,以及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情感。彼得森曾说过:“音乐的好处是它鼓励学生实现无边界的优秀。”

——良好的氛围是育人的诱因,可以激发学生心里的强大自我

       在学生队伍里,性格差异非常大: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,敢说敢唱;而有的学生则拘谨内向,不敢表现。为了调动后面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,培养他们自我展现的能力,我在一首歌曲学会后,不是请个别同学唱,而是说“想唱的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”。刚开始时,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,慢慢地,站起来的同学越来越多,而那些性格拘谨的学生,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站了起来。通过这种锻炼,他们不但可以大胆自信地演唱,有的还能进行创作表演。这样,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,培养了自信和勇气。渐渐地,这种习惯又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,提升了他们的学业成绩。

      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育人,而在人的素质中,品德无疑是第一位的。教学与育人怎么能做到互融共通,实现我们完美的教育人生?我坚持这样的一条原则:我首先是一名教师,然后才是一名教音乐的教师。

       课题研究、科研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原动力,它使教育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每次外出学习都能满载而归并学以致用,将学习培训中学到的好经验、好做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,在探索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。成功的时候,我及时总结经验,并记录下来,便于在继承中创新。失败了,我会思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,用什么样的策略,怎样的方法能加以改变。当失败的原因找到了,问题又顺利得以解决时,所谓的失败自然升级为宝贵的财富。我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全国“十二五”规划重大课题《中小学动漫课程实验研究》于去年7月结题。2013年,我设计的初中音乐案例《民乐奇葩》被选入山东省课程资源库。2015年4月,作为研修组长带领全省16名音乐骨干教师开发的音乐课例《黄河船夫曲》,经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办采用为课例学习资源。 2012年6月,科研成果《每日赏评,别样风景》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;8年来,曾7次获得开发区教育教学政府成果奖。每年暑期,都调到省里驻会指导远程研修工作,多次以专家身份参加国培、省培课程研究等。2011年,被选入山东省教育人才专家库。

       一枝独秀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教师是学校最丰富、最有潜力、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,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,而青年教师则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。作为一名老教师,当好“领头雁”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。但我感觉自己似芦苇外强中干腹中空,我会坚持不懈的修炼专业技能,让基本功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。我会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子,做到相互借鉴,智慧共享,积小智成大智,从而实现同伴交流,群体共生。即使不同学科,也尽量做到面上引领,点上引路。优秀的教学无关教授内容,优秀的教师也无关学科领域。

       我觉得,作为教育者,应有背着希望上路的理想追求。蚂蚁在地上爬,再小的石头都是障碍。老鹰在空中飞,再高的山峰也敢尝试!有高度的人不是没有困难,由于行走的高度不一样,做人的格局也不一样!我们每天要做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高度,而不是每天讲述自己的障碍和困难。在人生的旅程中,能够取得成功,不在于速度,而在于耐力,不在于一时先后,而在于执着地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。愿我们都能在“独站高楼”中矢志不移;在“衣带渐宽”中孜孜以求;在“蓦然回首”中品味教育成功的喜悦。

——努力的人生才会有收获,努力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

      今天,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,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。是的,在北师大国际学校这块教育的沃土上耕耘,我们是幸福的。因为这里有尊师重教、开拓进取的各级领导,这里有团结协作、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,这里有供教师完善自我、展示自我的名师工程。请允许我真诚地说一声谢谢,谢谢领导老师们对我的信任,我将把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捧在手心、担在肩上、放在心里。

       跳动的音符,演绎的是美妙的音乐人生。如今,我已经走过了如歌的青春。虽然不再年轻,但我依然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, 依然执着、依然奉献、依然为滨海的发展添砖加瓦,在北师国际学校这个崭新平台上,开启一段新的“征程”,与学校一起“创业”、“拓荒”向着打造品牌学校和山东教育名片的目标奋进!

撸起袖子加油干,赢战2017!谢谢大家! 


编辑排版|校长办公室
策划汇总|校长办公室